尼基塔·謝爾蓋耶維奇·赫魯曉夫(1894年4月17日-1971年9月11日),前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,曾任前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及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(前蘇聯總理)等重要職務。
赫魯曉夫1894年出生于俄羅斯庫爾斯克州卡利諾夫卡,1918年加入共產黨,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參與指揮斯大林格勒攻防戰及基輔保衛戰。1953年9月3日當選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。1958年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。
1964年10月,當赫魯曉夫在黑海之濱度假時,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,赫魯曉夫“被退休”,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逝世。
生平簡介
赫魯曉夫出身卑微,早年長期在烏克蘭工作,放過豬,打過工,曾任烏克蘭第一書記。二戰期間曾參與指揮斯大林格勒攻防戰及基輔保衛戰。在烏克蘭期間的農業政策相對務實,使得烏克蘭的糧食生產在蘇聯集體化運動之后得到了一定恢復。
尼基塔·謝爾蓋耶維奇·赫魯曉夫(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),1894年4月17日生于庫爾斯克。1918年加入共產黨。1929年入莫斯科工業學院學習,畢業后任莫斯科區委書記、市委書記。
1938年任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,次年成為聯共(布)中央政治局委員。衛國戰爭期間任斯大林格勒方面軍、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軍事委員。1949年任中央書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。
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,他主謀清除了貝利亞集團。1953年9月3日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。1958年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。1956年他主持召開蘇共二十大,從根本上否定斯大林,組織了對過去某些案件的復查和平反工作。1961年在蘇共第22次代表大會上鼓吹“全民國家”、“全民黨”,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的目標。在經濟方面,他推行物質刺激原則,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,取消義務交售制,改組機器拖拉機站,開墾荒地等。在對外關系上,赫魯曉夫提出兩個社會經濟體系和平共處、和平競賽的原則。
1964年10月14日蘇共中央全會“鑒于赫魯曉夫犯有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錯誤”,解除其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職務。次日又解除其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職務。
1971年9月11日,赫魯曉夫病逝于莫斯科,終年77歲。直至9月13日上午,蘇聯人民才得知這一消息。這天的《真理報》上刊載了一條短訊:“前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、特別養老金領取者赫魯曉夫逝世,終年77歲。”沒有訃告,也沒有提葬禮的時間和地點。